临床解决前牙间隙的治疗体会



很多人门牙有缝,民间有牙缝漏财的说法,甚至还有说漏男(女)朋友的,当然这是玩笑话。在临床上,我们称门牙有缝这种情况为前牙间隙。前牙间隙是一种常见的牙列异常现象,发生率较高,年龄不限。有研究表明,中切牙间隙超过0.5mm就会被肉眼识别。前牙间隙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影响心理健康,尤其是年轻患者,不美观的牙齿给他们求职、求偶、社交生活等方面带来了不良影响。随着社会和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审美意识不断提高,要求前牙美容的人越来越多。

作者:张丽丽

医院口腔科

前牙间隙产生的原因

发育性因素

导致前牙间隙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呢?概况起来主要分为发育性、病理性两种因素。

发育性前牙间隙在青少年较为多见,是在恒牙替换完成后即出现的。常见原因是牙量小于骨量,导致牙齿排列稀疏;先天缺牙、畸形过小牙、上唇系带附着过低、正中埋伏多生牙等也可引起上前牙间隙。此外,不良口腔习惯,如咬指和舌前顶,也可引起前牙间隙。这些情况如果不及早进行干预处理,前牙间隙将伴随人的一生。因此,这需要家长的密切观察,医院检查。

病理性因素

病理性牙间隙是在各种病理因素作用下形成的,牙周病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牙周病所导致的牙间隙常常是散在分布,由于牙龈萎缩,临床牙冠变长,牙齿有程度不等的松动。重度牙周炎可引起前牙唇向移位呈扇形排列,随着病变加重,间隙逐渐加宽。除侵袭性牙周炎外,绝大多数发生于中老年人。

此外,咬合创伤、颌骨囊肿或肿瘤等也可引起牙齿移位出现间隙。

治疗方法概述

出现了前牙间隙,该如何解决呢?

首先需要对因治疗,去除病因,譬如破除不良口腔习惯、拔除多生牙、进行牙周治疗、外科治疗等。在这些治疗完成之后,如果仍有间隙存在,那就需要对症治疗,即采用一定的修复方式关闭间隙。

临床上关闭前牙间隙的方法有:瓷贴面修复、正畸治疗、复合树脂修复,以及多种方法的联合治疗等。

针对不同的适应证,有不同的方法。下面我们介绍各种方法的适应证和优缺点。

瓷贴面修复

瓷面修复的特点

对于不超过3mm的间隙,笔者建议选用瓷贴面修复,尤其是当牙冠伴有颜色异常,形态异常、部分缺损时,瓷贴面是一种备牙少、有利于保留健康牙体组织的修复方法。

由于是在体外加工制作,瓷贴面可以恢复良好的解剖外形、邻面接触点,达到与天然牙相似的光泽度和半透性。

由于瓷材料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瓷贴面在功能和美观方面的远期效果令人满意。

预备后修复

在此介绍一例临床案例(图1~3):32岁女性,要求关闭上前牙间隙;检查可见上中切牙间隙宽度为2mm,伴有牙长轴倾斜。

图1上中切牙间隙宽度为2mm,伴有牙长轴倾斜

图2牙齿表面预备大约0.3-0.5mm釉质,口外模型上制作瓷贴面

图3戴牙后,患者对效果满意

与患者充分沟通后,决定为其实施4颗上前牙瓷贴面修复。牙齿表面预备大约0.3~0.5mm釉质,口外模型上制作瓷贴面。临床粘接,戴牙后,患者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零预备

此外,对于一些牙体颜色正常的病例,我们可以采用微创预备,甚至是无预备的方式,制作局部贴面。

图4为一零预备临床病例:上颌左侧切牙与尖牙之间约1mm间隙。

图4A上颌左侧切牙与尖牙之间约1mm间隙

图4B口外模型上制作铸瓷贴面

图4C口内粘接完成后效果

复合树脂修复

采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关闭前牙间隙,这一方法简便经济,可在口内完成,对天然牙体组织损伤小,也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但是,复合树脂材料的耐磨性、表面光洁度及边缘强度均不及瓷材料,再加上复合树脂自身的老化现象,采用复合树脂修复关闭间隙的长期效果欠佳。

图5为采用复合树脂修复关闭上中切牙间隙的病例(医院李蕾医生提供)。

图5复合树脂修复关闭上中切牙间隙的病例

正畸关闭间隙

对于间隙宽度超过3mm或中线异常的病例,建议通过正畸来解决。大部分的发育性间隙和部分病理性间隙采用正畸方法可达到良好效果,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的牙间隙。正畸关闭间隙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保留天然牙的色泽和外形。如果前牙间隙合并牙齿颜色或形态异常,则可以通过正畸治疗均分间隙,再联合瓷贴面修复,可以实现完美的效果。

图6为正畸关闭多个上下前牙间隙的病例(医院王学玲医生提供)。

图6正畸关闭多个上下前牙间隙的病例

结语

综上所述,前牙间隙是一种常见的牙齿排列异常现象,严重影响美观。

对于青少年时期出现的前牙间隙,需要及时就诊,去除病因,利用生长发育期进行自行调整。

对于成年时期的前牙间隙,需要采用一定的修复方法进行关闭间隙:当间隙在3mm以内时,适合选择瓷贴面修复和复合树脂修复,但复合树脂材料的耐磨性、表面光洁度及边缘强度均不及瓷材料,笔者更建议选择瓷贴面修复;当间隙在3mm以上,则建议通过正畸治疗或正畸联合修复治疗来关闭前牙间隙。

作者简介

张丽丽,口腔医学硕士、主治医师,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现任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口腔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口腔修复学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参与完成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部级课题1项,发表科研论著5篇。

来自《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

第期04版

★转载请获作者及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kmvbc.com/fyyccs/15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