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脑循环的胚胎学二



治白癜风的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脑循环的胚胎学

学习笔记

脑循环的胚胎学(一)

01颈动脉各种变异的胚胎学基础

在探讨动脉可能发生的异常情况之前,先对纵向神经系统和背主动脉进行介绍。纵向神经系统营养正在发育的菱脑泡(由中脑、后脑和末脑等次级脑泡组成),原始颈动脉营养前脑泡(由端脑和间脑等次级脑泡组成)(图1.6)。

颈动脉系统和纵向神经系统之间的动脉不断吻合和退化。颈动脉的背侧支(后支)是其头端(永存)吻合动脉,将纵向神经系统的头端与颈椎节段动脉连通。基底动脉和椎动脉形成之前,与颈动脉系统相通的暂存动脉和背主动脉分别通过耳动脉、舌下动脉以及三叉动脉和第一颈段动脉(寰前动脉)营养纵向神经系统。随着颈动脉后支的形成,原始三叉动脉退化。

通常情况下,耳动脉和舌下动脉只在胎儿顶臀长为4~6mm的阶段出现。颈动脉后支退化后形成后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与间脑相通,大脑后动脉负责为其提供营养物质。

由纵向神经系统(以及基底动脉)发展而来的分支包括∶大脑后动脉(后表现为脉络膜后动脉)、丘动脉、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以及小脑后下动脉。

1.1成人颈动脉系统的变异

1.大脑前动脉变异

大脑前动脉的皮质支营养端脑的皮质层,而潜在的分支则供应新纹状体。皮质支退化、大脑中动脉成为主导动脉的过程中可能发生一些变异。另外,成对的大脑前动脉在中线处经血管丛吻合的过程中也易发生变异。通常情况下,上述中线吻合动脉退化之后只剩下一条前交通动脉。但在退化的过程中,常发生动脉自我复制,大脑前动脉近端也可能发生融合(见下文)。最常见的变异类型包括以下几种。

(1)前交通动脉自我复制。

(2)回返动脉处于主导地位。

(3)大脑中动脉自我复制(原始颈内动脉前支的姐妹支永存)。

(4)只有一条中线大脑前动脉。

(5)大脑前动脉复合体具有双半球结构,其中每个半球为两个半球的某些结构提供营养物质。

2.颈内动脉段发育不全

如果颈动脉系统中某一部分的形成遇阻,鳃弓动脉和原始颈内动脉的分支能够为其提供另外的形成途径。通过观察图1.4(图1.5中有所更新)可以发现颈内动脉可能发生的变异。从图中可以看到连接纵向神经系统和颈动脉系统的可能永存的交通动脉(原始三叉动脉、耳动脉和舌下动脉)、最终的眼动脉、腹侧咽动脉与颌内动脉以及脑膜中动脉的吻合动脉、舌动脉的退化(舌动脉退化后形成颈鼓动脉)以及下颌动脉的退化等。下面会对上述过程进行介绍。发育不全的种类如下。

(1)由第三鳃弓和第二鳃弓尾部的背主动脉发展形成的颈内动脉近端缺如。此时,咽升动脉通过其鼓室下支营养颈内动脉远端,后者进一步形成颈内动脉颅内段的颈鼓支。

(2)第一鳃弓下方的背主动脉部分缺如。颌内动脉远端通过下颌动脉重新形成颈内动脉远端。

(3)第一鳃弓上方和原始上颌动脉下方的动脉血管缺如。颈内动脉远端或通过永存三叉动脉重新形成,或在垂体后下动脉处重新形成。

(4)原始上颌动脉远端血管缺如。背侧眼动脉退化之后,下外侧动脉干营养颈内动脉远端。

(5)背侧眼动脉远端海绵窦缺如。颈内动脉远端血管由眼动脉通过脑膜中动脉或颌内动脉的分支重新形成。

3.颈动脉-椎基底动脉吻合异常

通常情况下,营养纵向神经系统的背主动脉的节前支仅短暂出现,胎儿顶臀长达到15mm时消失。最常见的永存动脉是三叉动脉(图1.7)。5种公认的"桥接动脉"分别为∶

(1)三叉动脉

(2)耳动脉

(3)舌下动脉

(4)Ⅰ型寰前动脉

(5)Ⅱ型寰前动脉

其中,三叉动脉和耳动脉将颈内动脉与基底动脉连通;舌下动脉和Ⅰ型寰前动脉将颈内动脉与椎动脉连通;Ⅱ型寰前动脉将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连通。耳动脉十分罕见,也因此引发了"它是否是永存动脉"的争议。耳动脉由颈内动脉岩段发展形成,穿过内耳道与基底动脉吻合。其他几种"桥接动脉"的情况会在下面进行介绍。

02镫骨动脉的作用

舌动脉是第二鳃弓动脉,在胎儿顶臀长为9mm的阶段形成。其中耳内分支形成镫骨动脉。胚期之后,舌动脉退化,其中一部分作为颈鼓动脉干的前体血管存留。

镫骨动脉营养面部和眶部的非神经性结构。其经原始镫骨的下方,在中耳裂内分为两支∶眶上支(背侧支)和上下颌支(腹侧支)。其中,眶上支营养原始硬脑膜和眶部结构,上下颌支营养面部结构(图1.8)。

镫骨动脉眶上支的一个分支营养原始硬脑膜(脑膜中动脉远端结构的一部分);眶上支的眶支随三叉神经的眼支移行,穿过眶上裂营养眼眶的附属结构(见下文)。镫骨动脉的上下颌支与颌内动脉连通。颈外动脉在第三鳃弓背主动脉远端血管处形成,并最终取代腹侧咽动脉系统和镫骨动脉系统。不过,在第五阶段中,镫骨动脉系统处于主导地位。

在第六阶段中,镫骨动脉退化,其上下颌分支的上部形成脑膜中动脉近端血管,其鼓室分支继续存在。因此,镫骨动脉系统存在最长时间为第五阶段(胎儿顶臀长为16~18mm),最终的眼动脉也在此阶段形成(见图1.9)。成人眼动脉以及镫骨动脉眶支(镫骨动脉眶上支的一个分支)的形成过程联系十分密切,故两者将在下一部分一并介绍。

03眼动脉的形成过程

胎儿顶臀长为18mm的阶段中,随着原始腹侧眼动脉和背侧眼动脉的退化,颈内动脉形成成人眼动脉干。在本阶段中,其取代众多起源不同的前体动脉血管。不过,目前我们尚不清楚这一过程的具体细节。在前面几个阶段中,原始腹侧眼动脉作为大脑前动脉的一个分支形成,颈内动脉形成原始背侧眼动脉,其中的一条或两条原始眼动脉将移行到成人眼动脉干的位置。

图1.9表明,该阶段可能出现以下两个过程∶原始背侧眼动脉退化;最终的眼动脉和原始腹侧眼动脉吻合,成为视神经周围动脉吻合环的一部分。此时,动脉吻合环也开始退化。最终的眼动脉在眼部和眶部形成了3条分支,分别为颞侧睫状总动脉、玻璃体动脉和鼻侧睫状总动脉。其中,颞侧睫状动脉和玻璃体动脉为背侧眼动脉的分支,而鼻侧睫状总动脉为腹侧眼动脉的分支,其中玻璃体动脉将形成视网膜中央动脉。另外,最终的眼动脉经视神经管进入视神经(动脉吻合环的剩余部分)周围的眼眶,与镫骨动脉的眶上支相吻合。

背侧眼动脉的尾端动脉血管经眶上裂与镫骨动脉眶上支的眶支一起汇入上述动脉吻合环。而背侧眼动脉与腹侧眼动脉在视神经周围的吻合可能引发吻合变异(见下文)。背侧眼动脉退化之后只剩下成人的下外侧动脉干和眼动脉的一条回返支(经眶上裂与下外侧动脉干连通)(图1.10)。

镫骨动脉眶上支的眶支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内侧支与最终的眼动脉吻合,成为动脉吻合环的一个组成部分;外侧支则在眼眶外侧与泪腺动脉吻合。

因此,眼动脉正常结构的形成包括两个过程;腹侧眼动脉起始部位移行至颈内动脉;背侧眼动脉近端退化(图1.11a)。如果腹侧眼动脉和背侧眼动脉之间的连接血管的形成和退化不能正常进行,就会发生一些变异。

最常见的变异种类包括如下:

(1)镫骨动脉系统与原始眼动脉不发生任何吻合,以至于出现以下两种情况∶眼动脉营养眼部感觉器官;脑膜中动脉营养眼眶肌肉、泪腺和筛骨/鼻侧结构。

(2)3条胚期动脉皆永存∶大脑前动脉形成腹侧眼动脉;下外侧动脉干形成背侧眼动脉;颈内动脉或脑膜中动脉形成镫骨动脉眶支。这种情况会导致出现两条眼动脉,分别经视神经管和眶上裂进入眶部(图1.11b)。

(3)眼动脉起源于腹侧眼动脉(图1.11c)形成,并经眶上裂进入中颅窝(图1.12)。或或起源于背侧眼动脉(图1.11d)。

(4)动脉吻合环变异,即眼动脉与视神经的吻合出现变异。多数成人体中,腹侧眼动脉和背侧眼动脉吻合形成的动脉吻合环的外侧部分永存,使眼动脉在神经鞘上方移行至外侧,并使视网膜中央动脉在视神经的外侧形成。少数(预计高达15%)成年人体中,眼动脉在内侧周围弯曲,视网膜中央动脉在视神经相对内侧部位形成。

(5)眼动脉起源于脑膜中动脉。此时,原始眼动脉退化、镫骨动脉系统的眶支永存,使眼动脉形成于脑膜中动脉,并经眶上裂进入眶部。

(6)镫骨动脉眶上支近端动脉血管提前退化。由于脑膜中动脉占据了镫骨动脉硬脑膜支的位置,发生在眶上支的眶支和硬脑膜支上的变异可能导致脑膜中动脉在眼眶处形成,并经眶上裂进入中颅窝(图1.12)。或者,脑膜中动脉的一个分支营养眶部外侧结构。这条分支可能经眶上裂入眶,也可能经Hyrtl管(脑膜-眶孔)入眶。

本文节选自《血管内神经外科学及介入神经放射学教程》,原著作者:(英)詹姆斯?文森特?伯恩;郭庚、赵元立教授主译。版权归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所有。

精彩待续,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kmvbc.com/fyyccs/14884.html